——觀革命歷史題材電影《鄧小平小道》有感
6月15日,公司工會組織工會干部和職工集中觀看紅色教育題材電影《鄧小平小道》,觀影后我的心情十分激動,像是重走了一次鄧小平小道,跟著鄧小平同志在一條鄉間小道走出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道,鼓舞著我們為公司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。
1969年的江西,鄧小平一邊在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勞動,一邊和家人照顧癱瘓在床的大兒子。三年多的時間里,他每天沿著一條工友為他整理出的小道從住地步行到工廠上班,被后人稱為“小平小道”,這也是電影《鄧小平小道》名字的由來。
父愛如山,他用錚錚鐵骨樹立起堅韌不拔的榜樣。在這條小道上,鄧小平思考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、時時刻刻想著工人群眾,也始終操心著兒子的病情。給兒子鄧樸方擦拭身體,兒子為自己的病體拖累了全家十分愧疚,而他向兒子說對不起,因為是自己連累了兒子......父子倆交心的場景令人熱淚盈眶。久別重逢時看到原本陽光向上的兒子坐在輪椅上的頹廢模樣,他掩著心痛開導兒子;得知鄧樸方能夠回京治療、當兒子送給他一把親手制作的‘癢癢撓’時,他轉過身奪眶而出的眼淚令人破防;看到女兒來信時,他堅強地接受了兒子再也不能站起來的事實,也因此生發出了更頑強的意志,更蓬勃的動力。在風浪中沉浮,在困境中磨煉,優良的家風是他給孩子們最寶貴的財富。
相信未來,他把人民放在心上、把責任扛在肩頭。從“將軍樓”出發,穿過小道、來到車間,鄧小平和工友們相處融洽、備受愛戴,他喜歡讓工友們叫自己“老鄧”。他在工廠勞動可不是“走過場”,這位“老鉗工”干什么都一絲不茍。大家經濟都緊張,工友們過得也不容易。這一切,鄧小平都看在眼里。那時候生活物資供應匱乏,聽到工友說“哪有閑錢買收音機啊”,小女孩哭著想嘗嘗粽子的滋味,鄧小平心里極不平靜?;氐郊依?,他感慨:“新中國成立這么多年了,老百姓還過著這樣的日子。難道我們干一輩子的革命,就換來這樣的社會主義?”他執意把粽子送給孩子,展現了他孜孜以求增進人民福祉的初心。小平小道,既見證了鄧小平的改革初心,也見證了人間真情。
時代風雨,他把對黨忠誠的理想信念始終擺在首位。六旬老人承受著子女分離、骨肉致殘之痛,蒙受著被錯誤地打倒和迫害之冤,但他從不心灰意冷,對黨的信念毫不動搖。鄧小平同志堅持養成冷水浴的習慣,借此來鍛煉意志、增強體質,提高身體對復雜環境和生活條件的適應能力,為領導改革開放作了充分的智力和體力準備。在學習和鍛煉之余,他對最基層人民的生活有了更直觀的了解,深深思考著如何建設社會主義。他大量閱讀馬列著作和中外史學、哲學著作,并結合基層實踐將這些理論與中國實際結合起來。通過三年的思考,他的思想更加明確、思路更加清晰、信念更加堅定。今天根植中國共產黨人心中的理論自信、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與之一脈相承。
撫今思昔,飲水思源。作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,鄧小平總是挺立在時代潮頭,以敏銳的目光注視著中國發展的前景,帶領著中國人民逐步開辟了一條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。
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。鄧小平是一位把國家、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,為祖國的前途命運和人民幸福奮斗終身的革命先驅者。遠大的政治抱負和偉大的胸襟膽魄從何而來?他已經做出了回答——
“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,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?!?/span>